今天是: 天气预报:
站内检索:
 
 
首页 > 业务管理 > 医政管理
关于印发《太和县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计划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时间:2015-08-22 17:31:08  来源:  作者:  浏览:

 

太卫医〔2015〕149号


 各医疗单位:      

根据阜阳市卫生局《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卫医〔2015〕253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太和县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单位要将此项工作作为2015~2017年重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各项重点工作同步推进;要结合实际,成立专门组织领导机构,认真制定实施方案,确保行动计划的各项措施可落实、可操作、可执行、见成效,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医改成效。要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考核评价力度,考核评价结果纳入卫生综合督查和医疗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要及时总结和宣传有效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各单位在实施过程中工作动态和意见或建议,请及时报县卫生局医政股。      

联系人:朱小虎,联系电话:8699262,电子邮箱:thxywg@163.com
      

附件:1.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太和县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领导小组
      

asia28365      

2015年8月13日

附件1
      

太和县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国家卫生计生委“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为统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遵循医疗事业发展规律,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创新思路方法举措,改善医疗服务环境、优化医疗服务流程、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加强医患沟通协调、建立健全机制、依靠科技支撑,满足人民群众就医过程中对医疗服务的合理诉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为实现我县“皖北争一流、全省赶平均、同步达小康”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实施范围和行动目标     

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单位全面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自2015起至2017年底,利用3年时间,努力让人民群众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明白就医,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明显改善,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从病人的需求出发,认真梳理、分析、解决本单位在医疗服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感受。努力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使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二)坚持因地制宜。立足本地区和本单位实际,针对本单位医疗服务布局、流程、设施、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不合理、不科学、不方便的问题,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在自我排查的基础上,细化并落实改进举措。注重实效,力戒形式,让患者实实在在感受得到改善医疗服务的成效。     

(三)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思维推动行动计划深入落实。大胆改革传统的服务体系、服务流程、资源配置、服务模式等。敢于创新管理方式、服务举措,注重信息化、网络化手段的运用,使医疗服务管理更加先进、流程更加科学、就医更加便捷。     

(四)坚持质量优先。在改善医疗服务过程中,始终坚持把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放在首位,遵循医学科学规律,切实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核心制度和基本规范,确保患者安全。     

(五)坚持持续改进。密切跟踪关注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及时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不断推出新方法、新举措。努力从体系、体制、机制、制度等出发,分析深层次原因、寻找治本之策,持续改进医疗服务,促进医疗事业持续发展。     

四、进一步改善服务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改善门诊服务     

1.优化诊室布局流程。根据门急诊患者病种排序及其常规诊查流程,合理分布各专业诊室和医技检查室,新建门诊楼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分科分区挂号、收费、候诊。优化门诊“一站式”服务和导医服务。开设简易门诊及与之配套的取药窗口。县级医院及其他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实行电子排队、叫号。县中医院也要根据中医诊疗特点优化服务流程,缩短患者取药等候时间。     

2.保持环境整洁舒适。做好候诊、就诊区域及各楼层环境卫生保洁,加强卫生间等基础环境管理,保持就医、诊疗环境干净、整洁、安全、舒适。加强提醒和疏导,努力创造安静、有序、安全的诊疗环境。严格落实公共场所禁烟要求。     

3.设置标识清晰醒目。门诊大厅、各楼层就诊区域、楼梯间、电梯间等醒目位置设置建筑平面图、科室分布图,完善就诊流程引导系统,有条件的可尝试通过二维码为患者提供导诊服务。各科室、部门、办事机构等标牌及指示标识准确、规范、清晰、明了;为危险、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和放射源等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      

4.改善便民服务设施。完善自助预约、挂号、查询等服务,有条件的可提供检验检查结果自助打印、自助付费服务。为患者提供饮水、应急电话、轮椅、纸、笔等便民设施;完善无障碍设施,放射检查时为患者提供更衣条件和符合规范的放射防护。各医疗区域有足够的候诊空间。有条件的医院要开设自动取款机、休闲区等服务设施。     

5.深入推进预约诊疗。积极接入全省统一的预约服务信息平台,全面推行分时段预约,多途径发布就诊时段信息,缩短患者在医院候诊时间。2017年住院患者分时段预约检查比例达到100%,门诊患者分时段预约就诊率不低于预约就诊患者的50%。二级以上医院预留一定比例门诊预约号源用于基层医疗单位转诊,每年至少提高5个百分点。落实“预约优先”,对预约患者和预约转诊患者优先安排就诊和入院。各医院积极推进窗口、诊间、出院、电话、短信、网络、社区和乡镇基层等多种预约方式,方便患者预约,加强预约诊疗管理,确保预约成功率。     

6.严格控制县级医院门诊服务数量和时间。科学安排各科室出诊医师数量,确保医师有足够的诊查时间,力争做到预约诊疗患者及时检查。延长医生看病诊查时间,三级医院门诊实行限号限时制度,除少数科室外,专家门诊每半天原则上不超过25号,平均看病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0分钟,普通门诊每半天原则上不超过38号,平均看病时间不少于6分钟。     

7.合理调配医疗资源。根据就诊患者病种排序,科学安排各专业出诊医师数量,实行门诊服务窗口和诊室弹性排班及科室医师门诊备班制度,保证医师有足够的诊查时间,保证有足够的医师为患者提供服务。合理安排检验检查设备和人力资源,努力缩短检查等候时间和出具检查报告时间,力争做到预约诊疗患者、当天就诊且无须特殊准备的患者及时检查。全面推行检验检查报告及时发放制度,能即时出结果的,即时发放;能当天出结果的,当天发放。     

8.着力规范窗口服务。实行首问、首接负责制,改善服务态度,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县级医院实行挂号、检验、“一站式”服务台等窗口工作人员提前30分钟以上挂牌上岗。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可以试点对挂号收费、检验检查及门诊等窗口岗位工作人员实行实时评价。    

(二)进一步改善急诊服务    

9.及时救治危重患者。各医疗单位要按照原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2009〕50号)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急诊科(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急诊绿色通道。县直医院要进一步强化病情分级分类处置原则,建立院内会诊危重病人救治预案,确保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创伤、急危重孕产妇、急危重老年患者、急危重儿科患者的急救绿色通道畅通,落实“先治病、后缴费”政策。加强急诊与临床科室间衔接,需住院患者及时收入院治疗。     

10.加强急诊力量配备。各医院要根据季节及急诊需求变化规律,合理调配急诊力量,在急诊量较大的夏季、冬季等,配备急诊加强班,确保急诊救治需要。县级医院还应建立24小时生命救援队,配齐相应的抢救设施,实行全天候待命,对住院危重患者及时实施救治。     

11.落实应急救助制度。对需要紧急救治,但无法查明身份或身份明确却无力缴费的患者,应按照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治制度的实施意见》(阜政办秘〔2015〕25号)精神及“进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实施及时救助,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推诿或拖延救治,防止发生突破道德底线的情况。     

12.强化院前急救服务。完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调度指挥,接到呼救信息后,无特殊情况下,农村30分钟内、县城区10~15分钟内救护车赶到现场规范实施救治、转运。加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医疗信息共享,与医疗服务无缝衔接,不推诿、拒诊急诊患者。加大黑急救车打击力度,确保院前急救秩序。     

(三)进一步改善住院服务     

13.改善住院保障条件。加强病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严格执行探视和陪护制度,为住院患者创造整洁、安宁、安全的住院环境。设立住院服务中心,为行动不便的住院患者提供陪检等服务。加强医院营养科规范化建设,改善患者膳食质量,提供临床营养服务,确保住院患者饮食科学。     

14.完善入出院及转院(科)流程。制定并做好入、出院患者指引,入、出院事项实行门诊告知或床边告知。做好入、出院手续办理及结算时间预约安排,减少患者等候。建立医院统一的住院床位管理制度,由一个部门管理、分配、协调住院床位,确保危急重症患者能够及时住院,杜绝由床位医师、主诊医师、科室主任管理住院床位。加强转院(科)患者的交接,及时传递患者相关信息,提供连续医疗服务,实现转院(科)医疗服务无缝衔接。     

15.提升出院随访内涵。落实完善出院患者随访制度,利用电话、短信、微信、信函、电子邮件及必要的面谈等多种形式开展随访。提升随访的内涵和水平,了解患者健康状况,指导患者服药、就医,开展健康教育,尽可能满足患者合理诉求。指定专门部门收集、整理、分析患者意见建议,根据患者随访结果,及时改进住院服务。原则上县级医院出院患者一周内随访率达到100%。     

(四)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     

16.强化护理人力配备。按照责任制整体护理的要求配备护士,临床护理岗位护士占全院护士比例不低于95%。普通病房实际护床比不低于0.4∶1,重症监护病房护患比为2.5~3∶1,新生儿监护病房护患比为1.5~1.8∶1。门(急)诊、手术室等部门根据门(急)诊量、治疗量、手术量等综合因素合理配置护士。     

17.深化优质护理服务。2015年底,三级医院的各个病房都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二级医院不低于40%。同时,有条件的医院在门(急)诊、手术室、血液透析室等部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有条件为患者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责任护士全面履行护理职责,根据患者疾病特点和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对患者实施身心整体护理。认真组织开展护士“三基”考核,继续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训,提升年轻护士技术操作能力和人性化服务水平。     

18.明确门(急)诊护理服务职责,创新服务形式。医院要建立门(急)诊护理岗位责任制,明确并落实护理服务职责。优先安排临床护理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护士承担分诊工作,做好分诊、咨询、解释和答疑。对急、危重症患者要实行优先诊治及护送入院。对候诊、就诊患者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给予及时、有效处置。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候诊、输液、换药、留观等期间的患者健康教育。     

19.落实病房责任制整体护理,规范护理行为。责任护士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规范提供身心整体护理。要严格落实护理分级制度,重点对患者实施全面评估,根据评估情况予以必要的专业照护。按照有关要求定时巡视患者,及时观察病情变化、用药及治疗后反应,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沟通,并采取有效措施。要对患者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注重用药、检查、手术前后注意事项及疾病相关知识等指导,并能体现专科特色。中医医院要广泛应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优化中医护理方案,创新中医护理服务模式,增强中医护理服务能力,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特色优势。     

(五)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     

20.落实患者安全措施。提高患者识别准确性,有效改进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术前标记手术部位,执行术前核查程序,确保手术部位正确、操作正确、患者正确。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采取信息化手段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加强手卫生,减少医疗相关感染风险。建立相关评估制度,设置防滑、防跌倒设施,降低患者跌倒风险。     

21.推广临床路径管理。坚持循证医学原则,推进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路径管理,减少治疗个体差异。对出径变异病种和疑难杂症治疗轨迹进行信息化全程跟踪分析,逐步规范并纳入管理。2015年所有公立医院均要开展临床路径管理,三级医院完成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例数占出院总例数的15%以上,二级医院达30%以上,逐年提高比例。2017年三级医院50%的出院患者和二级医院70%的出院患者按照临床路径管理。     

22.积极探索改革支付方式。门诊按人头付费,住院按病种付费急诊及疑难杂症按项目付费,专科及慢性病按床日付费等。到2017年公立医院50%以上的住院患者实现按病种付费。推动整合医疗,完善多学科合作机制,加强对疑难杂症的会诊与评估,优化治疗方案,提高复杂病症的诊治能力和水平,推动医学技术的规范使用,为患者提供效果良好、费用合理的个性化诊疗服务。     

23.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严格控制药品耗材占比。继续推进处方负面清单管理,坚持完善处方点评制度,并结合临床路径管理和诊疗规范,建立对价格高、用量大、非治疗辅助性等重点药品监控目录,对执业医师开具处方等诊疗行为实施统一网络监管,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逐年降低药品占比。2015年,药品占比下降8~10个百分点。继续扩大推进医用耗材网上限价交易品种和范围,完善医用耗材管理制度,降低耗材采购价格与管理成本。加大对高值医用耗材使用回溯检查力度,促进临床合理使用耗材,逐年降低耗材占比。2015年医用耗材占比下降3~5个百分点。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和53种疾病控制输液监测,2017年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其他类别医院达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指标       

24.推广检查结果互认。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医疗单位间医学检验检查互认的有关规定。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只要检验检查结果可靠、临床确认不需再次检验检查的项目在全县范围内二级以上医院间实行互认。鼓励根据国家标准,设置独立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影像检查等机构,利用远程医疗手段为基层医疗单位和就诊患者提供检查检验服务。     

25.诚信医疗服务收费。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医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等9类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公开目录的通知》(国卫办政务发〔2015〕12号),规范实施院务公开,切实维护患者的知情权,让患者明明白白看病。医疗单位所有服务项目、药品及价格应在门诊大厅、住院部大厅等醒目位置全部公示。缴费单据的收费项目、收取金额详细、清晰,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或其他信息化手段,为患者提供就诊项目、药品、单价、总费用等每日查询服务,实现明白、合规收费。逐步扩大实施单病种支付范围,降低患者费用负担。     

26.坚决拒收红包和回扣。坚持廉洁行医,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操,始终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落实医德医风考评、医师定期考核和不良行为记录等制度。宣传先进典型,开展警示教育,严肃查处红包、回扣等行为。通过宣传教育和制度建设,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使广大医务人员形成拒收红包、回扣良好风尚。     

(六)进一步发挥信息优势     

27.注重加强信息引导。通过新媒体、微平台等途径告知医院就诊时段分布信息,引导患者错峰就诊。对门诊候诊、预约诊疗、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和手术前后的患者,通过新媒体、微平台、告知单等多种形式提供告知服务。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实时传输门诊和入院患者相关信息,提前做好服务,通过诊室内记账、诊间结算、手机等移动设备支付,减少患者排队次数,缩短患者门诊检查、缴费、取药和办理住院手续排队时间。    

28.强化患者身份识别。鼓励运用信息手段,加强对患者的身份识别。鼓励为首次就诊患者建立规范的电子档案,以便再次就诊时及时识别,及时查阅相关门诊或住院病历资料,及时、详细了解病史和治疗情况,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鼓励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医院之间建立患者就诊信息交流机制,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医疗费用。     

29.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加快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支撑省、市、县三级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建设,规范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切实为基层解决疑难问题,造福患者。     

30.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在保障患者隐私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展检验检查结果查询方式,提供自助打印、手机短信、微信平台、电话告知、网络查询等多种形式的查询服务。2015年底,三级公立医院提供二种以上、二级公立医院一种以上查询服务;2017年底,三级公立医院、二级公立医院分别提供三种以上、二种以上查询服务。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他民营医院参照执行。     

31.切实加强信息管理。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善医疗服务。推行电子病历,建立互联互通的大数据信息库,提供诊疗信息、费用结算、信息查询、身份识别等服务。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医务人员医疗行为的监控。     

(七)进一步注重人文关怀     

32.展现良好精神风貌。医院工作人员(包括实习、进修人员、研究生以及服务外包工作人员等)着装整洁、规范,统一佩戴胸卡(牌),易于患者识别。医务人员语言通俗易懂,态度和蔼热情,尊重患者,体现良好的医德医风。     

33.深入开展医患沟通。加强医务人员人文教育和培训,增强医患沟通意识和能力,完善沟通内容,创新沟通方式,规范、深入开展医患沟通工作,充分尊重患方的知情权、同意权、选择权。各项医疗服务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注重心理疏导,及时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和变化,做好宣教、解释。对手术、有创诊疗操作、重症患者等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导,采取措施舒缓患者紧张、恐惧、不安的情绪。建立医患沟通责任人制度。住院患者主要由责任医师、责任护士负责沟通。手术患者术前、术后由主刀医师亲自沟通。重视门(急)诊患者的沟通。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可试点设置病区医患沟通室,配备录音录像设备对医患沟通过程进行记录,并对记录的音像资料存档保管;还可试点医院代表医患沟通制度,由有经验、懂法律的医院工作人员或者是医院律师顾问代表医院参与特殊患者的医患沟通。     

34.注重保护患者隐私。执行“一医一患一室”诊查制度,在门诊诊室、治疗室、多人病房设置私密性保护设施,不在住院患者床头卡写入院诊断,除监护病房外杜绝男、女患者同室现象。     

35.加强社工和志愿者服务。二、三级医院进一步壮大医院社工和志愿者队伍,加强医院社工和志愿者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断完善社工和志愿者服务,提升志愿服务内涵。优先为老幼残孕、军烈属患者提供引路导诊、维持秩序、心理疏导、健康指导、康复陪伴等服务。儿童病房、艾滋病定点治疗科室等可以与儿童、艾滋病患者关爱组织等合作,提供体现专科特色的志愿者服务。充分发挥社工和志愿者在医患沟通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八)进一步创新服务模式     

36.积极执行按病种付费政策。继续扩大按病种付费的病种范围和医疗单位范围,着力提高各级定点医疗单位按病种付费的实际执行率。2015年,县级新农合定点医疗单位20%以上的住院患者实现按病种付费;县域范围内新农合定点医疗单位(非即时结报医疗单位以及V类医疗单位除外)30%以上的住院患者实现按病种付费。同时,扩大县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下按病种付费”试点范围,制定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疾病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诊疗规范,实行分级诊疗,探索实行以上慢性病按人头打包付费。     

37.实施急慢分治管理。三级医院逐步转诊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慢性肾病等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由基层医疗单位实施治疗、康复、护理、一般性复查、随访,缓解三级医院就诊压力,2015年医疗联合体内部医疗单位先行转诊试点,以后逐步推开。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药品数量和种类,加强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目录的衔接,满足患者需求。     

38.认真落实对口支援2240模式。加快发展医联体,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建立检验检查及影像诊断中心,依托信息化服务基层。县级医院联合3~5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服务关系。深化对口支援,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建立县级医院派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定期坐诊的制度。     

39.重视健康教育和康复服务。在医院门诊和病房普遍开展多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引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级以上医疗单位对糖尿病、高血压、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疾病,定期开展专题健康讲座。高度重视康复医疗服务,建立康复处方制度,加强对门诊慢性病患者、住院康复期患者的康复指导。建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其他专业康复机构协调配合机制,对出院需要进一步康复的患者,指导做好社区康复、家庭康复、专业康复。     

(九)进一步促进医患和谐     

40.推进三调解一保险机制建设。公开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和流程,积极引导患者依法维权,通过调解、诉讼等途径妥善解决纠纷。大力推进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建立以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为主体、医疗纠纷院内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与医疗责任风险分担机制相衔接的医疗纠纷处理体系。完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保障机制,提高人民调解成功率。至2017年底,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做到全覆盖。完善医疗责任保险有关制度,提高医疗责任保险覆盖面。建立以医疗责任保险为主、医疗风险互助金、医疗意外险等为补充的医疗责任风险分担形式,至2015年底,医疗责任保险工作要覆盖全县公立医疗单位并完成出单,鼓励推动民营医疗单位参加医疗责任保险。     

41.规范院内投诉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卫医管发〔2009〕111号),县级医院进一步规范院内医患沟通中心建设,提供有效途径方便患者投诉,有统一的专门部门和专门人员负责患者投诉处理和反馈,并在门诊大厅、住院处大厅、病区、候诊候检区显著位置公布统一的投诉电话,落实岗位责任,严格执行“首诉负责制”,建立和完善投诉接待和处置程序,对患者反应强烈的问题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处理并反馈,对患者集中反应的问题有督促整改、持续改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民营医院参照执行。     

五、落实行动计划时间表     

(一)动员部署(2015年8月)。各医疗单位根据本实施方案要求开展基线调查,全面掌握本单位医疗服务现状,认真排查梳理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制定细化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总体目标及阶段性目标,细化措施分解任务,落实责任部门及责任人,制定计划任务时间进度表。及时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全面启动行动计划。各医疗单位于8月18日前,要将实施方案报县卫生局医政股,二级以上医疗单位同时报市卫生局医政科、中医科。县卫生局将对上报的实施方案进行审核,对目标措施不明确、责任部门及责任人未落实、时间进度表未确定的应当责令修改完善。     

(二)组织实施(2015年8月~2017年12月)。各医疗单位按照本单位的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工作,创新途径和方法,做到事事有安排,件件有落实,真正让老百姓得到便利。县卫生局将指导、督促、推动各医疗单位落实改善医疗服务各项举措。     

(三)督查评价。各医疗单位要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定期开展自查自纠,对照任务目标进行认真梳理、客观评价,找出差距和不足,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根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和措施,坚持持续改进。县卫生局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医疗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做到有考核、有改进、有提高,并将工作开展落实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对于落实工作不力而发生严重问题、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严肃处理。     

(四)总结提高。各单位每年认真总结本年度工作开展情况,并将总结报告(包括取得的成绩、突出的亮点及存在的问题等)于每年11月10日前上报;2017年11月10日前,各单位将三年来改善医疗服务各项举措落实情况进行总结上报。     

六、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卫生局成立全县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办公室设在局医政股。各医疗单位要把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作为民生工程的重点内容,从医改的大局来看待该项工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把手亲自负责,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上述41项任务,要逐项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个人,建立季度、年度工作计划,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认真组织实施。各医疗单位要在制定细化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按照本单位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圆满完成改善医疗服务各项任务目标,努力做到有创新、有特色、有提高,要采取措施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通过提高医务人员满意度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县卫生局将定期开展督导考核评价,动态调整考核指标,将评价结果纳入医疗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断促进工作推进,确保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协同推进工作。各医疗单位要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与深化医改、落实省卫计委《关于推进公立医院转换机制加强管理改善服务的实施意见》同步推进,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一一落实各项举措,让老百姓通过该项行动真正体会到医改成效。要通过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分级诊疗、推动医疗联合体建设等改革措施,为医疗单位改善医疗服务创造有利条件,确保改善服务与深化改革互相助力、协同推进。     

(四)广泛宣传发动。各医疗单位要创新宣传形式,把本单位的特色服务、承诺服务向社会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要及时上报典型事迹、先进人物,并在卫生系统甚至全社会大力宣扬,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参与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认真总结提高。各医疗单位要注重经验总结,及时将好做法、好经验上报给县卫生局医政股。实行落实情况信息上报制度,各医疗单位自8月份起务必于每月的30日前(11月为10日前),将工作进展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县卫生局医政股,包括典型岗位、典型人员、典型事迹等,如遇节假日顺延至节假日后第一个工作日。县卫生局将对先进典型、先进经验、有效措施加以推广,逐步建立改善医疗服务行动长效工作机制,使这项行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附件2    

太和县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领导小组     

组 长:赵自强(县卫生局局长)     

副组长:梁 博(县卫生局副局长)     

             齐 红(县卫生局主任科员)     

成 员:路振坦(县卫生局办公室主任)     

           朱小虎(县卫生局医政股副股长)     

          孙效强(县卫生局基妇股副股长)     

           于东冬(县卫生局计财股副股长)     

           刘 哲(县卫生局应急办副主任)     

县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医政股,朱小虎任办公室主任,孙效强任办公室副主任。   


   

上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采购管理使用工作的通知
下一篇:太和县开展"精麻"药品监督检查工作
【打印本页】     【复印地址】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